[创业黑马]自热食品“乱象”
2020年将是国内自热食品行业的转折点,因为在经济寒冬之下,已经有4家企业拿到了数亿融资,但另一方面又需要注意的是,行业早已开始洗牌。
被冠以“单身经济”和“懒人经济”的代名词,还是中国方便食品行业的新网红,自热食品,这个本不是什么新鲜食物却在资本的催动之下,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乱象”,譬如产品过度包装、依赖营销驱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等。短期来看,这些乱象的背后都是行业存在太多的急功近利者,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直接忽视食品安全问题;长线来看,国内自热食品行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乱象一:自热食品并非“黑科技”
都说今年这场疫情受益最大的行业要数游戏和美妆,但实际上自热食品在疫情期间也呈现出了罕见的消费暴增现象。
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日至2月2日期间,自热方便食品在热销产品中排名第二,自热米饭的销售同比增长高达257.09%,甚至超过方便面平均133.34%的增长率。销量爆增之下,线下商超和便利店供不应求,淘宝、京东、苏宁等线上渠道也都出现了断货的情况。
然而,随着自热食品的一夜爆红,网络上也遂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负面声音。部分网友表示在加热自热食品过程中不仅出现了爆炸的情况,还特别容易触发家中的燃气或者煤气报警系统。吃个自热火锅一不小心就会经历一场意外的化学实验惊吓。另外还有网友也表示自热食品的食材口感相对于堂食要差许多,而且价格还比较贵。
实际上,这些问题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下的许多自热食品品牌都在炒冷饭。换言之,当下许多自热食品网红品牌缺乏供应链和产品创新优势,这也决定了这些网红品牌的未来注定是昙花一现。
行业内的人都知道,自热式食品并非什么黑科技,而是来自于军用食品的平民化演变。根据《食品工业科技》文章显示,我国自热食品最早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自热食品技术基础之上完成了进一步创新升级,此后便广泛应用于民间和商业化。
目前国内大部分自热食品品牌都是采用通过发热包内的生石灰、碳酸钠和水反应快速放热,再通过铁粉、铝粉、镁粉持续氧化最终释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易燃易爆的氢气等气体,短时间内可产生出高达100 ℃至200 ℃以上的温度蒸熟食物。在这过程中,如果发热包有破损,遇水瞬间释放大量热量,餐盒迅速膨胀变形,若出气口不慎被堵,就可能造成烫伤等危害。同时,若在狭小的空间使用,过量的一氧化碳和氢气也容易对人体造成呼吸性伤害。综合来看,自热式食品本身天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目前自热食品已经被航空、高铁等单位明文规定禁止携带,而部分酒店也将部分易爆自热食品列入了黑名单。
乱象二:大部分自热食品都是OEM代工生产
目前,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自热食品从2016年开始进入大众视野。2017年,自热食品迎来爆发,企业注册量比2016年增长了75%。另外根据天猫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自热食品市场已经涌入了超过400家公司。相比之下,2017年还不到200家。
具体来看,整个赛道主要有四大类玩家:一类是以海底捞、大龙燚、小龙坎、重庆德庄、巴蜀懒人、杨大爷、老城南、筷时尚等品牌为代表的传统线下火锅餐饮派;第二大类是以新希望(行情000876,诊股)美好、三全、统一、三只松鼠(行情300783,诊股)、良品铺子(行情603719,诊股)、卫龙等品牌为代表的食品饮料派;第三大类是以莫小仙、食族人、自嗨锅等品牌为代表的互联网派;第四大类是以底料生产商、调味品商等为代表的其他派。一时间,数百款自热食品品牌纷纷涌现,呈现井喷之势,整个品类市场竞争快速进入白热化。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了解上述各家的生产厂商信息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自热食品都是OEM代工生产,根本没有自己的生产线。而且许多自热食品品牌的产品虽然价格不同,但均来自同一生产厂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市面上许多品牌的自热食品吃起来味道都相差不大。
依据天猫平台信息显示,其中自嗨锅和良品铺子两家的生产供应商就达到4家,而莫小仙、筷时尚和食族人三家的生产供应商也分别有3和2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lygjjl888.comhttp://www.lygjjl888.com/news/TokenPocketpro/dd268.html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创业黑马:终止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并撤回申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