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USDT钱包 > 正文

最真实的元宇宙长这样!丨“贞下起元”论坛实

05-02 USDT钱包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服务器艺术联合举办的“贞下起元:真实之虚幻 虚拟之现实”论坛在京举行,相关领域的哲学工作者、加密艺术家、业界专家围绕当下备受关注的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跨界对话与头脑风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社会与哲学内涵。

以下内容来自论坛的嘉宾精彩发言。

元宇宙:人类大转型时代下的革命性选择

“转型”是非常普遍的一个概念。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历史重大转型:轴心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工业革命时代。不同于“转型”这个常态,“大转型”具有颠覆、共振、重构的特点,会带来跨越区域、跨越时代的长程影响,以至结构性和制度性的改变。

以前,人类每逢大转型,寻求出路时都是拿人本身做实验、拿地球做实验,比如产业革命、原子弹研制等,实验最终帮助人类完成大转型,也让人类付出财富乃至生命的代价。过去,人类尚能承受这些实验,因为当时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强的关联性,地球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之小、如此脆弱。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刻,随着气候、人口、经济体量发生的重大改变,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危机的积累和失控,人文和科技思想愈加分裂,人类社会迎来“大转型”,巨变正在孕育,遇到的挑战也比之前更加严峻、复杂,当按照常规传统的办法不足以解决危机的时候,新的转型势必开始。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是变得失序、分裂、崩溃?还是按照马斯克的设想移民火星?或许元宇宙是一个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再重新到一个新的世界去试验。

因为元宇宙技术是沉浸式的,能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世界。人类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和可能性,在一个虚拟现实中完成不能拿人类本身做的一次实验,例如,可以在元宇宙模拟一场“战争”,或是设计一次世界性大饥荒……在纯粹物理状态下不能做的实验,可以搬到元宇宙完成。元宇宙就是一个实验,它会带来革命性效果的体验,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人类需要元宇宙这个实验场,这就是元宇宙的魅力所在。

文化、艺术与科技的交融

计算机视觉、AI和深度学习、VR/AR/XR技术、物理模拟技术和超级算力的融合会帮助每一个人去创建自己的数字作品、数字世界,而NVIDIA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样的可能。通过科技与应用的进步让每个人感受到数字化的魅力,不只是打游戏或是社交,更多的是关注到我们地球的生态,未来能够做到哪些事情可以避免地球生态环境被破坏,不需要复建一个真实的地球,数字化应用就可以帮助人类预测极端天气事件。

从技术层面看AI数字人的发展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0时代,做到影视级别超写实、AI换脸等等,1.0时代进入成型期,逐渐迈向成熟期;第二阶段是2.0时代,这是大量引入技术的时代,可以实现AI生成超写实、AI实时驱动3D超写实数字人;第三阶段是3.0时代,这一阶段的梦想是实现艺术的需求迭代,AI数字人可以实现AI赋能的性格培养、低代码无代码构建、支持虚实结合交互的数字人等。此外,数字化世界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数字孪生,目前已经做到了未来数字工厂,数字孪生地球、5G信号模拟、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工厂仿真、智慧数字虚拟形象等技术应用。

元宇宙:通往人类身份的解放之路

回顾“身份”的发展历史,在现代之前,身份是一种特许。遗传与血缘是身份最早的来源,这种特许身份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对于家族结构和家族组织的依赖。在现代,身份是权证。因为这种权证,现代人和身份之间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情结,我们为了身份而努力,受益于身份,又受制于身份。在当下,身份是资产。元宇宙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身份、价值和体验,体验的部分每个人都可能有体会,价值的部分是在元宇宙里建立起自己的经济系统,但最重要的还是身份。如果个体在元宇宙里不能根据他的需要建立多重身份,元宇宙扩张的所有经济要素归属于谁?在元宇宙里形成的数据归属于谁?只有个体的身份被发展起来,元宇宙才在个体发展的历史上有了正当性。

在元宇宙中,技术第一次让人们可以分离出很多身份,在不同层次上建立不同的自我。同时,技术一定会根据回报率对身份进行配置,不带来回报的身份将被躺平、被抛弃。由此,当我们在元宇宙中可以建立多重身份之后,可以发现身份本身就是一个可繁衍的种子,它是个体某一个子人格、某种自我意识的反映与诉求,并且在数字世界中更容易得到满足。随着Web3.0、NFT、数字孪生、虚拟人、重建物理空间的算法等技术的成熟,或许在元宇宙中,个体也能像人类整体和经济社会的宏观发展一样找到自我进步的途径,即“给身份以你现在求之不得的自由”,真正实现人类身份在技术层面的解放。

 

嘉宾对谈

 

嘉宾:

陈序,元宇宙与未来资产研究智库Meta Z创始人

朱嘉明,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主持人: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展翼文

展翼文:

现代社会、数字时代人的身份本来是多元的,但是元宇宙世界中身份可以叠加的随意性,会不会带来主体性的丧失或者是意识上的主体性任意分裂?

陈序:

从某个角度看,人类整个文明进步的历史都是在把个体变得更加容易得“精神病”而不是相反(早期人类的绝大多数个体并没有多个自我)。问题是,如果对多元自我的体验与认知仅仅依赖个体利用语言文字(思想)工具的能力,仅仅建立于个体内在知识与思考力发展的基础上,就可能永远或者长期地停留在少数人的秉赋或优势,但是,颠覆性技术在元宇宙中的应用,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尝试这一进化过程,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某一个子人格、某一个倾向自我独立出来,并推动其成长。

朱嘉明

元宇宙并不只是为我们甚至00后设计的,元宇宙的可能生命力和演变历史很多时候是一种“假设”,它是为后人类社会准备的。元宇宙真正的基础是数学,元宇宙和拓扑学的关系等内容都是我们要拓展的研究领域。借元宇宙这样一个历史契机,把人类所有的局限性在最大程度上予以突破。

在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板块中,数字艺术品因与NFT(非同质化通证)结合变身为被货币化的加密艺术。加密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近期在交易上呈现爆发式的发展趋势,2021年加密艺术是如何发展的,又有哪些最新的发展动态?

2021年的加密艺术实践

2021年度的重要加密艺术领域实践可通过CG、头像、观念艺术、金融工程、加密原生五个关键词进行梳理。

第一是CG。CG行业有自己的特点,与游戏行业、电影行业、数字娱乐关系较近,有庞大的受众基础,不管是粉丝、创作者、作品都有很多的积累沉淀,相对当代艺术,内容更为通俗易懂,CG行业的资源积累能帮助区块链行业突围。

第二是头像。头像类的项目回答了为什么加密原生是新事物以及与币民有什么关系,以及加密艺术的应用场景是什么。头像变成了一种让人与人之间更容易产生连接和信任的媒介。

第三是观念艺术。观念艺术早期有影响力的案例是Loot,代表着加密艺术走完了美术的“祛魅阶段”,开始摆脱美术范畴,观念成为加密艺术作品的核心部分。

第四是金融工程。金融工程被用来形容Pak的作品,这是一种区块链独特艺术语言的提炼,从这里开始看到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加密艺术的必要性。

第五是加密原生。加密原生是我们一直想要实践的创作方向,即用区块链技术作为艺术语言,同时表达区块链的人文内涵。在技术成熟之前,加密艺术应该以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想传递的内容,同时,加密艺术也应该有更宽容的参与环境。

 

嘉宾对谈

 

嘉宾:

成卓,当代艺术家、华东理工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王博,Nervina Labs 创始人

郭成,加密艺术年鉴主编、数字化合物联合创始人

主持人:

独立纪录片导演、艺术家、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 袁园

袁园

创下6900万美元交易记录的NFT艺术家Beeple刚刚举办了一个线下展览,展出的却是传统绘画和印刷作品;另外一些通过加密货币和NFT获得利益的人斥巨资收藏物质化的艺术作品,例如毕加索的绘画、贾科梅蒂的雕塑等,这是弥合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鸿沟,还是对加密艺术的否定?理解加密原生的关键不是区块链技术,而是比特币的加密原生意义,所以当我们谈论加密原生艺术时,谈论的是改变现实世界的观念和实践,而不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郭成

Loot的出现已经从对视觉的追求进化到对抽象观念的表达。但是我们无法摆脱真实的身体,所以对于线下的展览来说实体的质地仍然是重要的。艺术和区块链从业者彼此试着寻求和解,都试图把NFT叙事整合到正统艺术史的线索当中。

成卓

加密艺术不只是为了区别于CG、数字艺术的一种视觉化的艺术类型,而是希望通过区块链、加密技术自身的逻辑,能够去扩展艺术的边界,以及反映对现实社会、对人性更深层的认识。我在新作品的创作中,运用了区块链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共识和共识流动的概念,其实社群共识改变事件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社会实验。艺术家就是要揭示出这种逻辑、现象或者人性画像。关于人与现实、虚拟的问题,艺术家们应该通过虚拟反过来认识我们所处的现实问题,或者我们人类自身意识的问题。加密艺术可以通过虚拟来反观现实,来改变世界。

王博

在加密世界,投机或者是市场行为往往是一种价格发现的行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件东西看不懂所以就认为它没有价值。比如一些头像类的项目,其实是创造了一种跨域、跨时空的连接,它代表了一种社群、文化、吸引力、向心力等等。

所谓元宇宙,一种通俗的说法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创造出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的数字生活空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实生活将可能愈发依赖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生活,甚至在相当程度上为后者所替代。虚拟现实技术既是科技领域的研究实践,也是社会伦理层面的探索性试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得到重塑,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虚拟现实对社会伦理的冲击。

元宇宙:旧世界最后的盛宴

呼啸而来的元宇宙,创造了虚实世界的盛宴,也成就着最后的狂欢。

目前的元宇宙存在着圈地、收割、泡沫三个特点,以及三个误区,元宇宙技术等同于VR、元宇宙应用等同于游戏/仿真/数码艺术体验、简单的把元宇宙认为是新一轮商机。

我们应该从“感知”“想象”“秩序”三个维度重新理解元宇宙。首先是感知,作为一个人,所有的感官界面就是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通道,技术对人们的感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透过感官,技术真正在重新塑造的是“人格”问题、“数字生命”的问题。其次是想象,当我们谈论NFT、区块链等内容,就会产生乐观派、悲观派的选边站队,但无论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都身处在同一个世界,深受同样的低维度认知的困扰,我们如何想象高维空间?如何认知高维空间?是今天摆在每一个个体面前的共同问题。最后是秩序,这代表了我们探寻新世界的可能性,深思元宇宙,既要从世界体系与秩序重构的角度切入,也要从技术内化于人的认知升维的层面延展,这将是一场学术思想与产业发展、社会建构的交织与互动。

元宇宙的哲学玄念

数字文明与比特世界是一组新概念,对照物是原子世界。在计算机诞生之前,所有实业几乎都是基于原子世界产生和运作,工业革命以来,原子世界以各种方式突飞猛进,物质通过简单的运输就可以调配,而其加工和变化的操控才是关键,计算机将所有的可数据化的内容都数据化,并按照预先的计划对变化进行操控。数据包括文字、照片、音频、视频、3D模型、视觉记录、听觉记录、触觉记录、味觉记录、嗅觉记录等内容,当数据通过计算机以0与1的比特(数字)方式储存、运算、交互,就进入了“比特世界”。设计好的数据输出到显卡、声卡及各种受驱动的硬件,就实现了数据向原子的转变。随着比特世界的发展,汽车正在变成互联网的一个终端,飞机旅行逐渐被VR的虚拟旅行代替,对人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正在为人工智能的精准医学所颠覆……元宇宙基本属于比特世界,而现时代正是比特世界爆发的时代。

由于虚拟世界的“物理”规律是人为设定的,关于“造世伦理学”的学术讨论就显得尤为必要,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可以理性地探讨和制定“最佳”的一套相互协调的“物理”规律。例如,虚拟世界中的造物是否可以变旧?人体是否可以在与自然和他人的互动中被损坏?虚拟世界中是否允许“自然灾害”的发生?要回答这一类问题,有赖于“造世伦理学”理论的诞生,以期对一个责任主体/双重身份;隐私/隐匿;物理伤害/心理伤害;人工物/自然物等概念加以区分和讨论。当技术上允许我们做到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在经验层次抹掉的时候,我们应该有准备去面对这种颠覆性越界的可能。

 

嘉宾对谈

 

嘉宾:

王飞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朱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主持人:

刘晓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王飞跃

“人是社会动物”,人的本质是“组织智能”,真正能够支撑展示这种合成智能的系统就是CPSS,即融人、机、物为一体的赛博物理社会系统,其实CPSS就是元宇宙最简洁科学的定义。

《道德经》和《圣经》上分别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二句,如果把这里的“道”视为区块链之DAO的组织和行动,这两句话就成了产生控制论、神经网络及其衍生品赛博空间和深度学习的循环因果流程与算法。循环就是元宇宙的本质与功能,这样才能对立统一,不但历史决定未来,而且未来决定历史,才能像段永朝老师讲的:人在遛狗,狗也在遛人。

刘晓力

聚焦“人类认知新世代:虚拟现实与造世伦理”这一哲学议题,几位嘉宾从大历史、跨时空的角度探讨了元宇宙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元宇宙、新世代,我们又要付出什么样的认知代价?

朱锐

我们在讨论元宇宙的时候,应该学习一下康德。因为康德在讨论知识的时候先问“知识是怎么样可能的?”实际上问的是“知识哪些是不可能的?元宇宙产生的CG、物象,可以在对象的角度被看作是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要把元宇宙当作另一个“世界”,还有很长的技术要跨越。

我们可以从模拟的生产力、增强、替代三个概念来谈论生产力,元宇宙如果真的要成为一种大转型的生产力,必须是作为一个“替代现实”,而不是增强或者是模拟现实。

游戏,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长久以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自上世纪电子游戏从顶尖科研机构诞生后,世界的运行轨迹不断被游戏重构。

好玩:游戏如何让世界更美好

游戏往往不单是游戏,还承担着各种各样积极的社会作用。在一些部落里,这些作用被仪式化,与祭祀或是巫术相关。公元前16世纪的吕底亚(小亚细亚)国王阿提斯创造了游戏的概念。游戏在我们的艺术中,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我们彼此讲述的故事中,在我们的社会文明中一直延续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游戏从2D走向3D,游戏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同时因玩家对游戏体验和内容的需求不断增长,也带动了图形处理专用显卡的高速发展,这一过程中,个人电脑走入千家万户,全球也开始逐步进入全面信息化的时代,游戏受众逐步开始数以十亿计,游戏对于科技革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游戏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在游戏中获得的感官输入模块也将更加丰富,将催生具备更强沉浸感和交互性的新场景。游戏能够提供给我们非常多的可能世界,让我们从想象到身临其境、从旁观到亲身操控,从而在游戏世界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体验,例如体验赛博侏罗纪世界,用高科技的冷兵器猎捕一个机械的恐龙,也可以去设想很多历史的可能性,体验多元历史文化的衔接和缝合。此外,游戏对情感类、认知类疾病的干预和有效治疗,有重大利好。游戏是一个虚拟训练场,可以辅助AI进行更好的训练,游戏同样可以作为物理学、哲学、伦理学一些思想实验的场地,通过VR技术、游戏技术,我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不同道德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例如游戏《Fallout(辐射)》,让玩家在战争废墟中体验如何建构人类文明,引发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游戏是一种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性力量,一种重塑文明的快乐生产力。游戏的功能很多,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现在媒体对于游戏的评价。游戏在改善学习、促进城市规划、反哺科学研究、社会政策制度、人工智能训练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游戏”是一种非常直观地显示元宇宙能力的场地,对于游戏我们更要持有开放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

 

嘉宾对谈

 

嘉宾:

苏湛,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

栗子,当代艺术家

朱元,RCT AI副总裁

主持人:

梅剑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

梅剑华

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在本质上来说是不一样的,物理世界更真实,强调我们的经验、真实生活的经验更重要,而薛少华老师的报告表达了虚拟世界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提供了很多真实世界不能提供的东西,开启了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游戏的不对称性在于,现实世界的游戏可以电子化,下棋,麻将、扑克牌都可以电子化,可是电子游戏没法现实化。

苏湛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有一种不对称性,虚拟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作用于神经元,而真实世界作用于整个物理身体。在游戏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趋势,现在最新、最火的概念不是虚拟现实(VR)而是AR(增强现实),所以未来如果真有元宇宙,不会是纯粹虚拟空间的东西,而是虚拟空间和现实真实空间结合的东西。

栗子

游戏的路径越模拟现实,受欢迎程度就越大。艺术家需要的是一种孩子般的真诚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必须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让自己开启智慧。而游戏也一样,需要脑洞大开,真诚快乐地投入其中。艺术和游戏结合在一起,会开启你的智慧和想象力,每个人都需要进入游戏放松自己,开启天马行空的生活。

朱元

在神经元的塑造性上,“玩儿”这件事情本身就会带来一定的价值,游戏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追求越来越真实的沉浸式的体验。大部分游戏不是在模拟现实,而只是抓住了现实当中对你产生情感影响的一个点,然后把它放大到了极限。大部分游戏都是在高密度的向你传递游戏设计师在现实当中想要创造的一种叙事和知识的载体,这可能也是让玩家觉得越来越真实的原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lygjjl888.comhttp://www.lygjjl888.com/news/USDT/news435.html



标签